春節來臨,網上又開始流行起“恐歸族”的話題,甚至《人民日報》也刊登了《需關注年輕人“沒臉回家” 盤點過年“九大怕”》,羅列了當下年輕人“恐歸”的九條理由,包括“怕年終獎少、怕春運、怕催婚、怕送禮、怕同學聚會、怕提年齡”等。
很多年輕人表示,春節回家既讓人感到溫暖,同時也感到一種壓力。相對于親戚朋友各種“拷問、逼婚”,“沒臉回家、沒錢回家”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感受。這也讓春節時本應濃郁、歡喜的“年味”走樣了不少。
“年味”走樣怎么辦?
面對“恐歸族”到了春節的各種擔憂,網上誕生了許多如“神回復解救春節恐歸族”、“恐歸族防拷問妙招”等治療恐歸的“偏方”。比如,面對三姑六婆發問“工資多少”之前,先發制人:“姑姑,炒股賺了沒有?孩子學習成績怎么樣?有沒有給孩子結婚買房?再如,面對親戚逼婚的問題,女孩可以這樣回復:“不敢相親啊,您從小就叫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 |
當然,這些對長輩的“頂嘴”不過是玩笑,我們不提倡。其實聽到年輕人抱怨“年味”走樣,說明大家對“年”的渴望是迫切存在的,只是不希望“年味”失去本來的顏色。總之,面對春節年味在年輕人心中漸漸跑偏,我們年輕人應該用自己的力量,通過自己的方式把壓力卸載下來,把年味加回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為這個時代增加“新年味”
莫非增加“年味”,就是“面對長輩提問,裝傻充愣、眼不見為凈”?當然不是,2015年春節前夕,原汁原味中國味的領導品牌康師傅,就將掀起一輪極具創意的“加你加年味”活動,引領中國的年輕人走出恐歸陰影,為這個新年加點年味!
康師傅認為,中國“年文化”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自覺參與。只有有了每個“你”的投入,才能讓這個新年充滿“年味”。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傳統的方式,只要加上“你”,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就能讓今年“加你加年味”。
面對親戚長輩的各種提問,有技巧地轉移長輩的話題,并通過現代的、有創意的方式,為傳統的春節增加點“新年味”。比如,把傳統的現金紅包變成“淘寶電子購物券、手機叫車券”;把傳統的相親變成“相親社交APP”讓父母也來把把關;教父母一些網絡流行語用
![]() |
微信拜年,學習烹飪電子書給父母做幾道拿手菜……等等。
康師傅認為:“民俗可以不斷更新,春節的主題和精髓永遠都不會過時。年輕人是時代文化的引領者,要用現代方式將傳統年俗演繹出來。”讓我們一起發揮創意,通過現代的方式,把年輕一代的人情味與盼望重新注入年俗當中,為這個時代增加“新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