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建設中的廣州南沙鳳凰三橋實現(xiàn)了主橋鋼梁勝利合龍。當我行走在這座由我們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灑下無數(shù)汗水和心血筑成的大橋上,回想起那段歷經(jīng)艱辛的二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建設歷程,我被深深的感動著…
由中鐵港航局橋梁分公司施工的鳳凰三橋工程于2008年4月開工,命運多舛,開工不到半年就因資金計劃調整等原因于10月28日停工,2010年9月復工。復工后,鉚足了勁頭的港航人,搶重點,攻難關,掀起大戰(zhàn)高潮,很快地打開了局面,在關鍵技術方面不斷地取得新突破。
技術創(chuàng)新攻難關
自2010年進場以后,項目部成立了科技攻關小組,認真研究圖紙,深入領會設計意圖,綜合分析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在大橋上的應用和表現(xiàn)形式,充分認識大橋建設中的技術風險、安全風險,根據(jù)大橋技術創(chuàng)新的難點、重點,選定了超大型雙壁鋼圍堰制造安裝施工技術、大跨度(308m)提籃式鋼箱拱整體安裝新技術、現(xiàn)澆小橫梁移動吊架施工技術、敞口格構式鋼箱梁架設新技術等4大課題,進行課題攻關。
鳳凰三橋集拱、梁、索三種結構于一體,受力復雜,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和風險大,港航人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迎接挑戰(zhàn)。公司非常重視大橋結構安全評審和論證,聘請林國雄、王啟愚等橋梁專家對大橋設計方案及施工技術方案把脈會審;委托華南理工大學進行了橋梁結構安全驗算和論證以及試驗驗證,確保建成百年安全大橋。項目部通過嚴格按技術規(guī)范施工、提高工程質量來確保安全,根據(jù)大橋高空水上作業(yè)的安全要求,開展安全教育和檢查監(jiān)督、建立有效的安全措施,投入200多萬元購置安全保護設施,對個別違反安全的人進行曝光處罰等具體措施來確保安全文明生產(chǎn)。
針對大橋建設關鍵工序的技術與施工難題,項目部積極開展QC活動,積極優(yōu)化施工方案,成功解決了超大型雙壁鋼圍堰制造安裝施工技術、中承式鋼箱拱橋超大異型三角剛架施工關建技術、大跨度(308m)提籃式鋼箱拱整體安裝新技術等技術問題。按照方案內容,大橋主拱將在工廠分節(jié)段進行制造,通過水路運輸至鋼箱拱拼裝場。鋼箱拱各節(jié)段在拼裝場進行低位拼裝成整體后,通過滑道同步縱移到15000噸駁船上就位,然后浮運5.2公里至橋址,再利用提升架同步液壓整體垂直提升系統(tǒng),一次性將重量達4690噸的鋼箱拱整體提升23米進行合龍。提升的鋼拱肋重量、高度等綜合指數(shù)創(chuàng)世界大噸位鋼拱肋整體提升新紀錄。
在主橋主墩三角剛架施工中,項目部采用鋼管支架法現(xiàn)澆施工,水中插打預制管樁,施工小承臺,搭設鋼管支架及連接系,安裝縱橫向分配梁和排架及模板,安裝勁性骨架、鋼筋、預應力鋼絞線、內模及頂板鋼筋后,分節(jié)段澆筑混凝土。
經(jīng)第三方檢測人員對三角剛架體系進行應力檢測,結果與有限元分析十分吻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通過測量對三角剛架結構線形與設計線形比較,結果十分接近;混凝土外觀質量優(yōu)良、棱角分明,無蜂窩麻面等不良現(xiàn)象,為以后修建同類型高難度三角剛架橋梁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這一系列新工藝、新技術,保證了工程質量,加快了施工進度,確保了施工安全,使大橋成為一個工藝新、技術含量高的安全型技術型橋梁精品。
四年來,科技攻關小組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到理論的方式,經(jīng)過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和作業(yè)工人的共同努力,借助各橋梁技術專家、教授聯(lián)合組織關鍵技術攻關的東風,歷經(jīng)現(xiàn)場指導、獻計納策、技術會診,幾大技術難關被一一攻克。其中《用于深水基礎施工的新型圍堰》獲實用新型專利;《一種橋梁拱肋整體提升安裝方法》獲發(fā)明專利。《大跨度(308m)提籃式鋼箱拱整體安裝新技術》成果為2014年局級科學進步一等獎。目前成果已通過廣東省交通廳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安全生產(chǎn)零事故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鳳凰三橋項目部堅持將安全管理作為重點,制定了嚴格的安全管理措施:設立了以安全總監(jiān)為核心的專職安全管理機構,建立了崗位安全生產(chǎn)責任制,并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制定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風險分級管理制度及安全預警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實施演練;加強安全培訓和交底;加強安全檢查與隱患整改并舉,定期進行安全大檢查,不定期進行專項安全檢查,堅持安全一票否決制度,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整改;形成了“人人管安全生產(chǎn),處處防事故,時時保安全”。開工至今,項目未發(fā)生一起大的安全事故。
2011年,項目部被評為“中國中鐵安全標準化工地”。2012年,又被評為“青年安全監(jiān)督崗示范點”等多種榮譽稱號。
多少個日日夜夜,大橋施工現(xiàn)場都是機器轟鳴,人流涌動,施工人員嫻熟地操作著手中的工具,指揮人員在現(xiàn)場不停地調度指揮。他們沒有太多的停歇,更沒有片刻的松懈,每一個建設者心里清楚地知道,大橋,連接著南沙的過去與未來,每一位南沙人民都期盼著大橋能早日通車。在鳳凰三橋施工過程中,堅持“五加二、白加黑”、二十四小時作業(yè),項目部領導和職工均駐守工地,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多感人的先進事跡。
還有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數(shù)百名普通的工人,是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在酷暑中,在寒風冷雨中,夜以繼日,將大橋一點一點向前延伸,由藍圖變成現(xiàn)實中壯觀的工程。
一座橋,凝聚了建設者的心血。(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