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時光,忙碌的工作,緊促的生活,伴隨著并不太和諧的步調,讓我們走到了歲末年初。
這一年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各大新聞網站。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謂道不同則不相為謀。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因形形色色的人們結成各式各樣的關系而精彩不斷。
互聯網金融領域也因各行各業的巨頭加入而即將成為資本競相入駐的一個細分化行業,對此,2015年互聯網金融將會發展成什么樣子著實讓人期待!
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2014年進軍金融界的大軍
移動支付領銜
馬云之所以被大家熟知是因為馬云創造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當下無人不知。自2003年支付寶因電子商務的春天孕育而生以來,支付寶就牢牢掌控著中國網民的消費行為。這從2014年底的十年賬單秀中就能看出,如此驚人的數據積累無人可以撼動。
野蠻生長的P2P
預計在2014年會進行行業洗牌的P2P,在2015年年初也終于找到“長輩“了。這一年,關于P2P行業的跑路、倒閉和各種方向性監管意見仍然不斷出現,可明確的法律法規就是不浮出水面,讓整個行業仍然無法和“非法集資罪”徹底劃清界限。雖然這個行業一直風波不斷,但一直也被業界人士看好。
銀行業被迫轉型
傳統銀行的運作模式在互聯網思維下已明顯落伍,商業銀行利潤增速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自2013年余額寶橫空出世,緊接著一大批互聯網理財產品進入大眾視線,可謂五花八門,眼花繚亂。截至去年9月,16家上市銀行的存款15年來首次出現大幅降低。
互聯網金融不斷創新發展,更深入的攪局傳統金融市場,倒逼傳統銀行轉型升級,銀行需要加速轉型同時提升用戶體驗,積極擁抱互聯網,推動惠普金融。
小貸業打破區域限制,O2O模式崛起
隨著互聯網金融大熱,P2P借貸在中國發展迅速,其表現出來的快捷便利,讓傳統民間借貸作為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有益補充變得尤為活躍。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P2P網貸運營平臺達1575家。
保險業大數據保駕
“大數定律”是保險業經營的一個重要數理基礎,2013年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聯合成立“眾安在線”正式成立,先后推出“眾樂寶”、“百付安”等產品,令人印象深刻。
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互聯網保險業務收入622億元,而2013年才318億元。“,互聯網與大數據云計算的緊密聯系不言而喻,互聯網保險的誕生也就有了必然性。
證券業,借道網絡
證券觸網在降低營業成本的同時,更能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方式挖掘客戶,解決證券公司在傳統市場客戶獲取模式單一的問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券商互聯網化也被視為中小證券借助互聯網走差異化路線,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點。
零售業消費至線上,遷徙壓力顯現
2014年2月“京東白條”上線測試;12月螞蟻金服“花唄”上線。均為基于各自電商體系而提供的賒賬服務。在傳統零售市場,即使常年在一家商場進行購物也不能進行賒購,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結合大數據分析,則為購物賒賬帶來了可能。
影視業,借力粉絲經濟
這是一個任何行業都可以眾籌的時代,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娛樂寶”,投資《小時代4》、《狼圖騰》、《非法操作》等電影;
基于“粉絲營銷”結合“互聯網思維”的影視眾籌,不失為一種為電影提前造勢的低成本宣傳渠道,提前檢驗市場的同時也能為電影拍攝籌集資金,或將會受到更多小眾電影、新人導演的青睞。
房地產業,跨界新姿態
2014年房地產與互聯網的跨界合作漸行漸顯, 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產品多樣化,“首付貸”、“眾籌買房”,借助互聯網的新玩法為傳統的房地產營銷注入了新活力,借以緩解新房囤積壓力回籠資金。而房地產投資本就是投機行為,搬至互聯網上將面臨更多問題及法律無法保障的風險。
結語阿里創始人馬云,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上所取得的成功。使互聯網金融風起云涌,各路網絡金融銀行也伺機安營扎寨。
整個互聯網金融平臺虛實相互結合,所取得的成果依然歷歷在目。互聯網金融前途一片光明。2014的大批進軍也注定2015互聯網絡金融將是煥然一新,眾人皆知P2P已經十分擁擠,2015還將迎來大批企業繼續進軍。
相比高風險的P2P,筆者更看好有效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應鏈金融。在未來 “線上化大勢所趨”銀行對整個供應鏈體系的風險掌控更強,單個中小企業的風險信用評估轉移到對信用資質高的核心企業上,供應鏈金融能夠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服務,同時也給物流等產業帶來新的贏利點,整個產業鏈條經濟效益明顯,隨著供應鏈金融的迸發也迎來2015年新紀元的創新。
智慧樹金融是由深圳前海智慧樹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打造的第三方創新型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實繳資金人民幣5000萬元。智慧樹金融擁有專業的互聯網服務團隊、健全的風險管控體系,雄厚的資金支持。為客戶提供銀行承兌匯票、商業保理、融資租憑、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并購及重組等多元化的業務品種。滿足投資人對短期、中期、長期,固定與浮動等多樣的理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