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記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則信息刷爆;一位老人2015年2月8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附近意外走失。經過三天的朋友圈愛心接力尋找,2月10日,老人的家人終于傳來了好消息,老人在海淀區航天橋附近被找到。如何防止老人走失?如何在老人走失后,第一時間就找到老人,成了無數家庭關心甚至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一、限制老人出門不現實,會讓老人有心理負擔。
據悉,發生過走失案例的老人,大多是精神行為都正常的老人,只是偶爾會“犯暈”,因為步入老年后,身體的各項技能逐步衰退,記憶力逐漸下降,辨識能力差。部分老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換上老年癡呆癥。一些印象中的參照物,如道路、樹木、商店名稱等發生變化后,獨自外出的老人就很可能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曾經走失過父親的王女士介紹:“其實多數老人都是有時清醒,有時迷糊,外出時突然發病就有可能走失。”王女士介紹,幾年前,自己周圍的同事提到家中老人走失時,她就關注過走失老人問題,直到自己家中的老人走失,她有了更深的體會。
“走失的老人多數都是平常神志清醒,精神狀態也比較好,但就在某一個時間點,老人犯了迷糊,走離了他日常熟悉的環境,等到老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可能已經走失太遠,很難再獨自走回。”王女士介紹,也正因為父親平時的精神狀態比較好,所以,他自己也愿意出門遛遛彎,到家周圍轉一轉,“家人因擔心老人走失而限制老人的行動,不現實,也會給老人帶來心理負擔。”
二、始終陪護難做到,家人都需要去工作。
“真是沒有特別好的辦法。”面對老人的兩次走失,王女士也很無奈,“老人意識很清醒而且又倔強,你給他衣服里塞聯系卡片,他堅決不要。白天我要工作,不可能陪他散步。婆婆雖然也退休在家全天候和老伴在一起,但還是無法防止老人走失。”
另一方面,在日常走失過程中,也很少有人能發現這類老人是走失老人,“因為他們看起來神智都很正常,就是低頭自己走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是走失老人。”王女士說,自己的父親如果是在深夜被一位巡邏執勤的民警發現,經過詢問才知道老人有些不正常。經過仔細詢問也很難發現是走失老人。后通過查找老人衣物找出身份證才和家人聯系。
在記者隨機采訪中,有不少市民都表示,平日自己忙于工作,實在難于把老人的安全問題重視起來。45歲的張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像她這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忙自己的工作,全天守著老人根本不可能,“老人走失,子女真的很無奈。”
三、 高科技產品,定位老人行蹤防走失。
北京雷兆安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團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研發出了一款針對老人設計的軟硬件結合的產品,通過GPS與基站定位相結合,與手機APP或PC端平臺相連接,實現準確定位老人所在位置。
記者看到,這款產品的外形小巧,重量60克。在硬件產品中存有一張SIM卡,家人只需通過安裝APP的手機就能實時查看攜帶產品老人的位置。老人出門的時候就可以隨身隨帶。監護人可通過手機上的軟件設定老人經常活動的范圍內,當老人的活動區域超過設定的安全區域,手機APP就會向我們發出警報;而當老人走失的時候,老人的子女可以通過手機或PC發出定位指令,迅速對老人的位置進行搜索定位,使子女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老人,避免老人受到傷害。”而且當老人外出遇到緊急事件時(摔倒、突發疾病、迷路)可以按下緊急報警鍵自動把當前位置信息和報警指令傳送到監護人手機上,以便獲取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