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安邦保險集團以19.5億美元收購美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這也是安邦保險邁出全球化重要一步。而安邦以每平米七萬元人民幣獲得華爾道夫酒店終身產權的高明決策引發中美媒體及全球媒體的熱議,一時成為業內佳話。但其中更為人稱道的是,安邦對于華爾道夫收購案完美地詮釋了其一直奉行的“多方共贏”理念,通過收購實例展示了一個“幫助客戶實現夢想”、力求“客戶增值,員工增值,股東增值”全球化視野的安邦。
商業模型原則是共贏
企業歷來視商場如戰場,而商業收購的本質都是殘酷的利益角逐。在外界看來,安邦跨國收購全球知名酒店,這本身就是一場硬仗。在這場收購中,安邦、華爾道夫、當地政府、酒店員工等所有的利益方要”達到共贏“,安邦需要協調各方關系并保證其利益。
當然結果是皆大歡喜,但對于安邦來說,意義重大。就像業內金融人士分析的那樣,在華爾道夫酒店的收購過程中,安邦實現多方共贏。最實際的利益是希爾頓集團不但可以用出售華爾道夫獲得的資金投資新的項目,獲得遞延稅優惠,而且獲得了華爾道夫一百年的管理權,企業信用得到強化;當地政府則可以獲得后期華爾道夫改造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并增加稅收;酒店員工也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和更穩定的工作環境,而潛在的商業價值也不可估量,收購華爾道夫酒店的消息也讓其在國內聲名大噪,給其帶來巨大的溢出品牌效應和商業機會。
安邦收購華爾道夫這一非傳統型收購案例也打破了傳統并購“血腥廝殺”的模式,開啟了并購也可以實現雙贏的新局面。事實上,安邦保險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塑造一個共贏的平臺。安邦企業內部管理模式、工作方式和員工的價值觀;對合作伙伴而言,安邦所有商業模式的初衷也是追求共贏。而安邦的海外并購也貫徹了“共贏”的文化理念:安邦的并購均需基于“雙贏”,在此基礎上共同創造未來。就像安邦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安邦收購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之后,出于尊重歷史和傳承的考慮,恢復了其 Nagelmacker 1747的名字,該行作為歐洲著名的私人銀行已有260多年歷史。
正如安邦董事長兼CEO吳小暉在哈佛演講所說“我想國際文化的交流不一定是誰整合誰,要尊重它的歷史,讓它自然發展,因為系統平衡一旦被打破就給企業發展帶來障礙。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只想我們贏,只有共贏是可持續的,所以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沒有想要去改造,我們收購企業的標準就是要盈利。“
共享胸懷成就共贏理念
“商業的精髓就是共贏,只有共贏才能持續”吳小暉如是說。安邦“多方共贏”的理念不但是安邦在全球順利完成多項投資并購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商業理念的一部分。據了解,安邦所有商業模型核心都是圍繞“多方共贏”。
實際上,也正是共享的胸懷和共贏的理念成就了安邦10年的快速發展。根據《中國保險業競爭力報告(2014):建設世界保險強國新方位》報告顯示,15家財產險公司在2013年度的競爭力綜合績效指數及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安邦保險以增長績效和效益績效綜合競爭力位居第一。
現在的安邦保險不僅擁有保險、銀行、信托、證券等主流金融牌照,其在資本市場的系列大手筆收購都令業界為之“震蕩”。“我們將通過互聯網推動企業資金流動,幫助個人和法人客戶全面解決金融問題”。安邦認為,未來是一個共享的時代,互助、共贏將讓社 會更加和諧,并給企業自身和合作伙伴帶來更多成長機會。
“安邦旨在成為‘幫助客戶實現夢想’的企業,并在未來將安邦的“共贏”理念嫁接到全球平臺上去”安邦人如是說。
2015年,乘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安邦將繼續加大“走出去”的步伐。而國人更希望看到的是,借鑒已成功“走出去”企業的經驗和理念,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像安邦一樣勇敢地走出去,共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