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百萬制作的自媒體視頻《穹頂之下》,將“霧霾”這一天氣現象再度帶到了社 會話題舞臺的中央,也將全民對于霧霾的成因及危害的認知提升了一個層次,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在《穹頂之下》中,柴靜指出北京本地的污染源當中,最大的就來自機動車。“北京人在五公里以內開車的有將近一半,而且當中有百分之十二的人是在兩公里內開,百分之七的人是在一公里以內開。”
國人為什么不喜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原因有很多,也很難說清楚。但無論如何,為了子孫后代的藍天,改變這種落后的出行、用車觀念勢在必行?,F在國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日益完善(實際上中國的公共交通系統遠比美國等西方國家發達),汽車租賃業也在與國外逐步接軌,服務也越來越好,“公共交通+租車”這樣的環保組合出行方式理所應當獲得更多的青睞。
有專家向記者談到,“如果每天都有用車需求,那買車的確很方便,但如果是偶爾有出游或商務出行需要,大可選擇租車出行,平日里就乘公共交通系統代步。面對如今一線城市日益擁堵的交通,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經濟能力選擇恰當的出行方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國內汽車租賃行業的近年來發展迅猛,不僅綜合服務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可供租賃的車型車款也開始多樣化,使得消費者在使用租車服務時的感受遠勝從前。作為紐交所上市企業和連鎖租車業先行者,一嗨租車率先在業界提出“公共交通+租車”的按需用車理念,鼓勵人們平時上班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在有用車需求的時候選擇租車出行,而非一味追求買車。2012年,一嗨租車在北京展開“嗨天使”公益行動,大力推 廣“多乘地鐵少開車”的出行方式,號召北京市民為了綠色明天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做到“按需用車”。
了解了“按需用車”的本質,你就會發現租車跟打車、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坐火車、乘飛機是完全不沖突的,它們之間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互補,讓國人可以選擇更便捷、更合理的出行方案。實際上,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實踐證明了按需用車是可行的:在美國,很多大公司鼓勵雇員拼車、騎自行車和步行上下班,還為員工每日的公共交通費用買單,并對拼車者給予獎勵;在英國,沒有私家車的家庭已經占到了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