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融資,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因為這意味著企業發展將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平臺,所以,上市——應該是大多數企業的渴望,互聯網企業同理。根據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數據,截止2014年9月,2014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達到了十余家,其中以京東、聚美、阿里等體量最大,也最為引人矚目。反觀國內,2014年上半年,定位于科技和互聯網企業融資的創業板,迎接的互聯網企業寥寥可數,即使是登錄創業板的企業,也給人雞肋之感。
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是專業的投融資信息服務平臺,以措配項目和資金為己任,對中國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市場有著深入的研究。
“為什么受益于中國網民、中國手機用戶以及中國市場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反倒要舍近求遠,遠赴海外上市呢?阿里上市之后,這一問題被提了出來”, 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分析師說道,“這給證券監管層帶來了壓力,也促進了創業板的加速進化”。
互聯網企業舍近求遠探因
在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看來,中國互聯網企業之所以紛紛選擇在海外上市,而不是國內創業板上市,是因為創業板上市有四大阻礙。
第一是盈利條件阻礙。
現行的創業板上市盈利條件雖然低于主板市場,但是兩年連續盈利,并且累計盈利超過1000萬元的條件,依然將大量的互聯網企業阻礙在創業板門外。互聯網企業前期以積累用戶和口碑為主,盈利平衡點被大大延后,但是在盈利之前,又是企業最需要資金的時候。由于無法滿足創業板上市盈利要求,互聯網企業紛紛轉戰海外市場。
第二是股東數量阻礙。
我國《公司法》中明確規定,在IPO之前,企業股東數量一般不應該超過200人。但是互聯網企業出于股權激勵的需要,很容易超過200人股東的上線,例如阿里巴巴,這也成為阻礙互聯網創業板上市的絆腳石之一。
第三是股權結構阻礙。
海外風險投資機構由于經驗豐富以及實力雄厚,所以投資了大量的國內互聯網企業。但是根據我國目前法律法規,互聯網企業是不允許外商直接投資的。為了繞開國內法律,很多互聯網公司采取VIE協議。通過注冊海外公司,然后控制香港殼公司,殼公司和國內公司簽署控制協議,通過這樣的方式曲線獲得海外投資。這種股權控制方式,是否被中國創業板認可,還存在疑慮,企業也不敢貿然登錄創業板。
第四是制度和時機阻礙。
創業板上市是審核制,供大于求,所以很多企業為了盡快獲得外部資金,不會等待那么長的時間。另外,中國股票市場常常出現和實體經濟發展背離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上市企業價值被低估。所以,互聯網企業寧愿到海外上市,能夠融到更多的資金。
大體上看,以上四種阻礙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不愿意登錄創業板的主要原因。不過,證監會已經意識到創業板在吸納互聯網企業方面的制度設計缺陷,開始對制度修改或補漏。
例如,近期證監會就表示,創業板已經降低了互聯網企業登錄創業板的盈利要求,滿足一年盈利的企業,就可以申請創業板上市。另外,根據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獲悉,未來監管層有望接納VIE結構的互聯網企業,對股東數量也可能會做出調整。
“創業板制度的修改對投融資行業的影響將會極為深遠”, 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一位觀察員表示。
創業板進化對投融資的影響
創業板進化的大方向是門檻的降低,以及開始主動迎合互聯網企業。
創業板進化,首先應該受益的是國內待上市的互聯網企業。
包括已經在排隊等候登錄創業板的企業、在新三板上市的互聯網企業以及未來可能登錄創業板的企業。在創業板門檻降低之后,這些企業或許能夠盡快通過創業板實現融資。
其次受到影響的應該是VC以及PE。
“因為創業板門檻的降低,意味著投資的項目出現了新的退出渠道,并且能夠更快接近這一退出渠道。所以,投資機構或許會加快投資項目在創業板上市的步伐,提前進行上市布局,以此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 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一位分析師認為。
“2014年上半年,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互聯網項目投資案例增多,根據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對投資人的跟蹤,很多投資人都有推動項目創業板上市的計劃”, 北京中天安信控股有限公司該分析師補充說。
除此之外,創業板進化還有可能對已經在海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產生影響。
在過去幾年,由于海內外信息的不對稱,不少已經在海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股價被不斷低估,例如一大批中國概念科技股和網絡股被看空,甚至被詆毀。創業板的進化,或許會讓海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回歸創業板的意愿更加強烈。
總之,作為擁有387家股票、1.96萬億總市值的創業板,其任何風吹草動的變革,都會在投融資業內引起震動,更加不要說專門針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的變革,所以,我們需要時刻關注這樣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