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中國人工智能即將迎來“井噴式”創新 3月10日晚,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百 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做客香港鳳凰衛視直播間,在面對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兼新聞主播吳小莉的專訪時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并不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即將迎來“井噴式”創新的階段。如果可以集國家之力,做一個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共享平臺,讓科研機構、高校、民營公司、國企甚至是創業者利用這個平臺去做各種各樣的創新,而這也會為“新常態”下經濟的增長創造更多機會。 在談到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時,李彥宏則指出,互聯網對 社 會、經濟、生活、文化各個方面已經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互聯網與任何一個行業結合,都可以變出一個更加有前途、更加讓人興奮、更有增長點的行業,同時也會對傳統經濟產生非常實質性的推動。”
以下為對話實錄: (謝亞芳:全國政協委員、百 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兩會的發言上,建議從國家層面來建立“中國大腦”發展計劃,設立專項基金,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有關兩會的更多消息,我們立刻把現場交給目前在北京直播間的吳小莉,讓她帶我們進一步關注。) 吳小莉:全國政協委員、百 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先生,現在正在華聞的直播室當中。就像剛才主播所說,其實您一直對科技創新不斷提出自己的建議,您很早就提出,在新一波的科技浪潮中,中國是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的。所以在9號的政協全體會議發言中,您也提到了“中國大腦”計劃。您怎么看待這個計劃?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 李彥宏:我覺得,人工智能經過大概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一個即將要出現“井噴式”創新的階段,這主要是由于計算資源越來越豐富、成本也越來越低。過去,由于投入成本太高,所以人們會認為通過計算機模擬人腦功能是不現實的,這個東西做不了。但現在,隨著資源越來越豐富、成本越來越低,我們就可以做人工智能了,所以這幾年,人工智能技術也出現了“井噴”前的征兆。同時我也覺得,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美國相比都不算落后,這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機會,而這也是為什么我會在這個時機提出設立“中國大腦”計劃的建議。 另外,為什么我們(國家)要去做這件事情呢?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確實非常廣泛。平時我們講人工智能,覺得它是一個很有科技感的詞,或是一個很高深的領域,但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方面卻非常貼近人們的生活。以搜索為例,比如我要問“十萬零八千日元等于多少美元?”,這個問題在手機上輸入起來很麻煩,但是如果用語音搜索,手機能聽懂并回答,那就很方便了。 再比如圖像識別,我拍一張照片后,這個設備馬上就能知道這是哪、或者這是誰。再比如多種語言的翻譯,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幾十種語言相互進行翻譯。當然,計算機目前還達不到人類的翻譯水平,但是很多時候,經過“連蒙帶猜”也能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這些都是計算機在模擬人的功能,它看得見、聽得著。將來,無人駕駛的汽車,無人駕駛的飛機,或是智能機器人,它們背后最基礎的技術,其實都是人工智能技術。所以“中國大腦”這樣的項目,我是希望集我們國家之力,做一個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公共平臺,集結幾十萬臺服務器,讓我們的科研機構、高校、民營公司、國企甚至是創業者,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去做各種各樣的創新。在這些領域中,都有很多可以創新的地方,但如果我們國家有一個最大的平臺,產生創新的可能性就會最大。 吳小莉:您覺得這個平臺必須是要由國家來主導的嗎? 李彥宏:不一定是必須由國家來主導。其實百 度自己也有一個“百 度大腦”,并且已經做了一兩年的相關工作。但是如果由國家來主導,規模就可以比百 度的大十倍、甚至上百倍。在目前已有的規模下,百 度的人工智能已經有了很好的成果,我們很多的應用,比如百 度翻譯,現在就已經可以利用語音識別技術翻譯幾十種語言了。所以,我希望可以集整個國家之力去做這件事,那么不僅僅是百 度可以從中獲益,很多其它的公司也能從中獲益,對于整個中國來說,這些創新也會驅動“新常態”下經濟的增長。在這方面,我看到的創新機會也是最多的。 吳小莉:您這個提案出來之后,網絡上就開始流行了一句話,叫做“大白出現在你的身邊”,就是說,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那個(《超能陸戰隊》中)可愛的機器人就有可能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了。您剛剛提到創新驅動,其實在2013年開始,您和幾位常委都提到了創新驅動。而互聯網這個概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有非常深刻的體驗,我們來看看這段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多次提到了互聯網,直接提到“互聯網”這個詞多達八次,可以看出,互聯網正在逐漸升級成為主導的產業,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明顯加大。其中“互聯網+”的行動計劃最引人關注。 (李克強:制定“互聯網+”行動,推動移 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吳小莉:我們剛剛聽到了一個新名詞,就是這幾天已經在網絡上熱議的“互聯網+”行動,怎么理解總理所說的“互聯網+”? 李彥宏:過去,互聯網是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領域,但現在,它對社 會、經濟、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已經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并且在未來還可以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對“互聯網+”的理解是,互聯網可以“加”任何一個行業,然后變出一個更加有前途、更加讓人興奮、且更有增長點的行業。我們也看到,互聯網和各個領域都有結合點,比如互聯網和零售結合,變成了電子商務;和金融結合,變成了互聯網金融;和工業制造結合,則變成了物聯網,這些都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魔幻般的時代,因為互聯網和任何一個行業結合,都有機會激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吳小莉:您的表現也讓我覺得特別興奮,從您身上我看到一個科技人、以及作為這個時代大潮下的人的那種激情。我記得您在一個演講中提到,我們這一代人是很幸運的,因為我們在互聯網的技術大潮之下生活著,有機會去做很多的創新,我也一直記得您在說這句話時眼神中閃現的光芒。我們也知道,“互聯網+”這個概念的提出讓很多傳統產業感到稍微安慰一點,就是說,他們可能不會被顛覆掉了,而“互聯網+”也有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巨大的“新能源”。未來五年或十年,您覺得“互聯網+”最有希望的商機和發展方向是什么? 李彥宏:其實兩三年前我就開始講,互聯網正在加速淘汰傳統產業。其實那個時候我也很著急,因為我看到,很多傳統產業沒有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所以它們很有可能會被淘汰。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零售行業,也就是線下的零售。如果你現在去逛商場的話,就會發現商場已經非常蕭條了。其實,互聯網確實對傳統產業產生了一些沖擊,但是這兩年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更加令人興奮的現象,那就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已經不斷成為了現實,尤其是與消費、服務相關的結合。比如現在我們去看電影,大多都是由互聯網公司引導用戶到線下去看電影,這其中也包括百 度。以前,電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只有15%,而前兩天,在“3.7女生節”和“3.8婦女節”期間,電影院里幾乎座無虛席,原來一百多塊錢一張的電影票,我們也通過補貼讓它降到了三塊七一張。這不僅刺激了消費,也提升了線下的資源、以及電影院的利用率。由于團購以及許多互聯網公司的推動,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上座率就提升起來了,商家也就可以做更多的生意、甚至雇更多的人。所以一方面,我們刺激了經濟增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內需和消費,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就業。包括現在比較火的外賣,餐廳的座位是有限的,但坐不下怎么辦?商家就可以把食物做好之后再送出去,以增加更多的新生意。我們看到,酒店、電影、餐飲、出行等等,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的事情,幾乎都與互聯網有可以結合的地方。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不是線上吞并線下、顛覆線下,更多的則是線上幫助線下,把資源利用率和運營效率提升起來,那么傳統產業也能發展得更好了。 吳小莉:在您看來,有沒有哪一些產業在“互聯網+”時代很有可能消亡,或者說,有哪些產業必須要更加的圖強? 李彥宏:確實有一些產業可能會被完全地顛覆。比如,車載導航在這過程中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像百 度這種互聯網公司,目前都是免費提供導航業務,但是以往的車載導航需要靠這個賺錢的。 就百 度而言,相關的研發成本已經投入進去了,我們更希望通過刺激人們利用地圖找餐館、酒店或者電影院的模式盈利,所以就可以讓人們完全免費地使用我們的導航軟件了。未來,利用汽車導航、地圖導航直接掙錢的模式可能就不存在了。但是我覺得,完全被顛覆的可能都是些比較細節、比較小的行業。對于大的行業,我們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結合,把線下的過剩資源利用起來。 吳小莉:很多人都說您是“技術控”,因為您的技術很強。也有人說,在互聯網時代,技術可能要加上商業模式才能永遠生存下來。那您覺得,在這個新的“互聯網+”時代,中國互聯網行業怎樣才能越來越強?各行各業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怎樣才能越來越強?如何才能在技術和商業模式當中取得平衡? 李彥宏:現在互聯網跟傳統產業的結合,是非常熱的一個領域。通常我們把它叫做O2O,就是online to offline,有很多的投資都進入了這個領域,而且競爭也非常的激烈。就像我剛才所講到的,在“3.7女生節”期間,互聯網公司之所以會給予消費者那么大力度的補貼,是因為其背后有很多資金的支持。一方面,商業模式確實很重要,因為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它掙不到錢,都是無法長期生存下去的。但同時我也覺得,商業模式是不能去申請專利的,這個商業模式你看明白了,別人也可以去學,所以相對來講沒有那么高的門檻。但是技術就不那么簡單了,如果你先完成了一項創新、并申請到了專利,那么別人想要進來的難度就加大了很多。而且,即使不涉及專利的問題,誰能先做出這個技術,誰才可以搶占先機。所以,對于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說,技術的競爭力才是一個更加長久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么百 度在15年來一直對技術的投入非常大,研發的成本占總收入的比例都是百分之十幾,和國際上最領先的科技公司基本是同一個水平,有時還會比他們更高一點。 吳小莉:最后,我想請您再說一說,在移 動互聯網或互聯網這樣的科技大潮下,中國的互聯網業怎樣能變得更強?或者說,中國的各行各業怎樣借互聯網才能變得更強?您怎么看待它的前景? 李彥宏: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中國的市場經濟其實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傳統產業還比較弱勢,不夠有效率,如果能與互聯網結合,就能迸發出更多的機會。而國外的傳統產業已經很成熟了,就沒有這種機會了。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中國互聯網不僅會產生很多創新,也會對傳統經濟產生非常實質性的推動。 吳小莉:從我們的移 動互聯網的用戶數來看,我們還擁有非常龐大的市場。 李彥宏:是的,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 吳小莉:好的,非常謝謝彥宏今天來到我們的現場,謝謝。 李彥宏:謝謝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