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再度臨近,據記者了解,問題P2P網貸成為了央視3·15晚會投訴平臺收到的熱點投訴之一。
鼎盛于2013年成為北京市信用協會會員
近幾年,P2P小額信貸服務平臺這一創新業務模式在全球興起,在國內大量機構開始進入這一領域,但真正了解這一行業運營方式的機構卻鳳毛麟角,導致在P2P行業魚龍混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普通投資者很難憑一己之力評判平臺綜合實力和真假,近年來一些不良機構跑路也造成了大家對于這一行業的誤解,行業內外也一直在呼吁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
而當監管靴子還未落地,消費者如何去辨別機構的真偽,怎樣選擇一家安全穩健的機構呢?記者也就此走訪了行業領先機構鼎盛財富,希望能夠獲得一些來自行業一線的指導。
鼎盛財富CEO梁瑞梅女士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提到了幾點判斷標準:
創始人來路不明的要遠離
如果一家機構的創始人來路不明,平臺的宣傳中甚至連創始人的照片都沒有,員工都很難見到創始人,這樣的機構還是要果斷遠離。
沒有風控和技術團隊的要遠離
沒有專業的風控體系,沒有投入技術力量去完善后臺系統的機構恐怕都不是真心要長期把業務當作事業來做。信用管理、風險控制是一切金融相關行業的基礎,沒有風控也就說明所有的理財都是盲目投資,風險不言而喻。
收益虛高果斷遠離
目前還有很多平臺打出超過18%的收益率,在目前行業整體收益回報率呈下降趨勢的大環境下,受市場競爭的因素影響,12%左右的收益是比較合理的,超過15%收益率的機構可以直接忽略。如果收益過高,機構的利潤空間勢必被壓縮,在正常的業務模式之下如何獲取足夠的利潤得以生存?過高收益必然是投向了不靠譜的項目甚至是直接為了圈錢跑路。
鼎盛財富CEO梁瑞梅
“大債權”項目要遠離
“微債權”是鼎盛財富首先提出的一個財富管理新概念,是指將理財資金出借給具有穩定還款能力的個人借款人,單筆金額一般僅為幾萬元,明顯區別于一些理財項目將眾多理財客戶的資金打包提供給大型項目或大額需求的個人借款客戶,這些“大債權”一般來說都在數十萬元以上,數百上千萬元的也很常見,甚至一些類型的項目單筆資金需求會高達上億元。因此鼎盛財富所倡導的P2P小額借款業務也被稱為“微債權”。“大債權”項目的風險多數情況下會比“微債權”高出很多。前一階段爆出一些知名網貸平臺的壞賬危機基本上都來自于一些大標的,有的甚至上億。機構出于短期利潤的考慮,對這類“大債權”項目的風險調查和披露往往不夠充分,存在很多隱性風險。
國家政府目前大力號召的普惠金融,就是提倡讓金融為普通個人提供金融支持,而這一類客戶所需的資金基本都在幾萬到十幾萬元之間,用于實現個人消費或創業經營。而鼎盛財富提出的“微債權”概念,正是響應了這一號召。
“微債權”理財具有小額分散、壞賬率較低可控、本息安全有保障的特點,是鼎盛財富在理財行業興起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創舉。
虛假借款用途的機構要遠離
通常人們會認為有擔保的標的或者抵押標會比信用標的風險系數小,但很多機構存在過度擔保或者偽擔保的情況,讓信貸市場風險加劇。有抵押物的標的在經濟下行環境下,標的物貶值或難以處置變現,也會造成到期后的兌付困難,所以這樣的機構也應該謹慎選擇。甚至個別機構還會偽造擔保或通過關聯機構自擔保,更加造成了不實的擔保信息和虛假的用途產生。
自融類的機構要遠離
現在有一種類型機構由一些大型的集團出資設立,在宣傳上強調集團化以及雄厚的背景。但這類網貸平臺的風險在于,機構極有可能變成集團的自融平臺,投資人的資金被挪用。而專注“微債權”的機構可以有更加明確的經營模式,嚴守行業準則和運營規律,反而更加安全穩健。
資金投向落后和過剩產業的要遠離
國家處于資金風險的考慮,對于銀行貸款在行業方面有限制要求,造成一些落后和過剩產業在銀行難以得到貸款,轉而向其他渠道尋求融資。但這類產業前景堪憂,更難言盈利,近期一些房地產、礦產的信托、有限合伙項目出現兌付困難就是這個原因,因此這類機構一定要遠離。
規模過小或網點比例失衡的機構要遠離
理財還是要選擇全國性的機構,具備較為成熟的信用管理體系,經過較長時間的運行考驗,理財和借款的業務規模比例適當。一些P2P機構發展看似很快,但其理財網點遠遠多于借款網點。試想“小債權”一個借款項目總額只有幾萬元,理財資金單筆金額大多遠遠高于借款的單筆金額,如果理財網點多,那就說明這家機構要么做的是“大債權”,要么就是虛假債權,還是要果斷遠離。
僅做網絡業務的P2P機構要遠離
很多機構宣稱自己是互聯網金融,看似高端大氣,但如果其借款人全部從網絡獲取,那么風險就會很難控制,所有資料都無法看到原件難以實地考察,要想控制好風險,從獲得借款人開始就要有實地的風險控制手段,要能夠面簽合同。因此不能輕信網絡理財,近期頻頻跑路的大多是這類機構,他們也只是披著P2P的外套來進行詐騙,因此要盡可能遠離。
加盟形式的理財機構要遠離
目前一些P2P服務機構開始采取加盟商的形式進行擴張,這樣的方式可以快速收回經營成本,實現母體經營的旱澇保收。但由于是加盟形式,對于業務的風險把控就會出現問題,缺乏對于加盟機構的有效管理和監控,虛假債權、欺瞞客戶的情況就會野蠻滋生。還是要選擇全部網點都是自營的理財服務機構,這對于風險的控制才能到位,對于客戶的利益才能實現更有效的保障。
希望以上觀點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識別不良機構,保護好自己的資產安全,也更好的享受金融創新帶來的優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