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華麗轉身,一個優雅再現,一曲一鳴驚人,這便是湄潭“遵義紅”的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傳統觀念,以創新意識沖破思維定勢,走出一條廣闊的茶產業發展新模式。
2008年,“遵義紅”的誕生,實現了湄潭茶產業由綠到紅、紅綠比翼齊飛的轉變。短短幾年,“遵義紅”異軍突起,銳不可當,先是榮獲2008年第九屆廣州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2009年第八屆 “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2009年貴州十大名茶評審委員會唯一特別獎;2010年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為金獎;2011年第九屆 “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進而最終一舉躋身“中國十大紅茶”行列。業內人士稱,無論是規模產量,還是品牌“躥紅”速度,“遵義紅”都堪稱傳奇。
湄潭茶葉的種植歷史悠久,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清《貴州通志》載:“黔省所屬皆產茶……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
地處于貴州中北部,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的湄潭,作為明清兩朝“貢茶”的產地,可謂得天獨厚,舍我其誰?這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9℃,年降水量為1000到1200毫米,年均日照數超過1163小時,全年無霜期284天,境內有湄江穿城而過,森林覆蓋率達44%,好山好水出好茶,似乎是中國茶葉的一種必須的天然屬性。
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湄潭只出綠茶,而好的綠茶,只在每年的清明前后采摘和生產一季,因為用春尾、夏季和秋季的茶葉鮮葉制作的綠茶則口味苦澀,所以春末和夏秋季的鮮葉大都被茶農廢棄了。有限的春茶產量,制約著茶農的收入和湄潭當地茶產業的發展。這種情況,直到“遵義紅”的出現,才為之改觀。
“遵義紅”的前身,就是民國時代大名鼎鼎的“湄紅”,當時著名的評茶和制茶大師馮紹裘先生在品鑒之后,認為“其形狀細嫩勻齊不亞祁紅,色澤潤澤,香氣頗清香,滋味似祁紅,制法得法或可勝于宜紅。”
如今,在湄潭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茶興縣”成為“遵義紅”誕生的沖鋒號,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當地積極引進福建制茶名師,采用“金駿眉”、“坦洋”、“政和”等著名功夫紅茶品牌的加工工藝,選取本地特有的中小葉品種茶青, 經福建制茶名師的有機拼配后,制出的紅茶外形緊細圓直、油潤、金毫顯露、勻齊、純凈,內質甜香濃郁,湯色紅艷明亮,滋味鮮濃醇厚,葉底嫩芽、紅勻明亮,充分了張揚回甘好、香氣濃、耐泡等名優茶特點,這就誕生了“遵義紅”。
而且與一般紅茶的思路不同,后者都是以精選綠茶后剩余的原料發酵制成,而“遵義紅”卻獨辟蹊徑,都是使用高品質的夏秋季茶作原料制成,一些高端品種,甚至還采用了產量較少的春芽,因而其先天就具備了條形好、色澤好、成份好、品感好的良好品質,自然深受專家和市場的好評。
好茶還須真功夫,原生態是大自然的饋贈,在制作“遵義紅”時,茶青質量安全從源頭抓起,從農戶手上收購的茶青,必須經過快速檢測是否有農殘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紅茶成品時,更須向官方檢測機構送檢,過關后,才可包裝出廠。由此而出的“遵義紅”,自然非同一般,基于茶青價格和人工成本,比起市場上其他動輒幾千上萬一斤的紅茶,“遵義紅”的性價比,自然要高出很多。
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湄潭不斷探索茶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帶動“遵義紅”品牌的產品結構優化,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加快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據悉,近年來,“遵義紅”已打入了福建、廣東等傳統紅茶消費大省,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大城市建立了聯營和直銷點,產品在市場上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位于北京最著名的茶葉集散地——馬連道的“遵義紅茶城”,匯集了“遵義紅”、“湄潭翠芽”、正安白茶、鳳崗鋅硒茶、紅茶、黑茶等幾十個茶廠家,幾百個單品,以開放式品鑒,體驗式銷售的全新理念,開業數月來,名動京城。此外,“遵義紅茶城”還推出獨具貴州風格的特色美食,以及上千種貴州原生態優質農產品及遵義名酒供消費者選購,日益成為展示以“遵義紅”茶品牌為代表的湄潭縣茶產業新模式的靚麗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