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劉倬倫老師----中國第一魅力領導塑造師
羅博國際文化傳媒公司 總裁
《魅力發聲》課程研發者 導師
PDP國際認證教練
中美商學院金牌顧問導師
企業形象雕塑系統 創始人
心理與商業占星師
IHNMA國際催眠治療師
心理學碩士多年世界500強企業與知名咨詢公司管理及培訓經驗,曾深入涉足心理學在培訓與學習發展中的應用、專業演講呈現與商務形象管理等領域,經過10余年深沉精煉出培訓現場即出成果的授課風格,擁有自主版權的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心想事成”演講循環圈課程,首創360°塑造領導魅力系統理論和實操技術。
同時,師從國際頂級占星師研習古典與現代占星學,是ISAR國際認證職業占星師。行走于新媒體創業者,職業講師,占星師的三重身份中,樂此不疲,期許協助更多人通過勇敢的自我發現,探索和訓練,于微茫中見光,在清醒中行走,努力做一個“幫靈魂照鏡子”的人。
內文:
《影響力》的作者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曾花了三年的時間準備他的著作,他臥底從事各種工作,觀察各種行為的影響力。研究那些使人們受到影響和順從的言語和行為,并從中發展了他的影響力模型,他用“CLARCCS”描繪了如何使用6種一般性的“影響力誘因”去說服別人。這6種法則分別是“攀比、喜好、權威、互惠、承諾/一致性、稀缺”,而作為一個企業領袖、高管或者自由職業者如何讓自己在行為上真正落實這些法則,讓自己在不自然間就擁有更強大針對目標粉絲群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呢?
如何利用
在本文中,我們重點來談一下,“喜好”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讓別人喜歡的能力,讓別人喜歡的背后邏輯是什么?實際上是“因為你喜歡我,所以你會照我說的做”,而究竟什么因素會讓人產生“喜歡”的感覺呢?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針對這一話題的諸多心理學實驗,我們可以得出3個重要啟示:
啟示一
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紐科姆(T.Newcomb)曾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對象是公開征求招來的志愿住宿者,共十七人,都是大學生。進入宿舍以前,對他們關于經濟、政治、審美、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他們的人格特征進行了測定,然后將對于上述問題的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大學生混合安排在幾個寢室,一起生活四個月。在這四個月中,定期測定他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讓大學生互相評價室內成員,喜歡誰,不喜歡誰。結果表明,在相處的初期,空間距離決定了人們之間的吸引力,到了后期,相互吸引發生了變化。彼此之間的態度和價值觀越是相似的人則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越大。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在初次交往中不可能涉及到信念、價值觀、態度等較深的層次,而此時年齡、社會地位、外貌、地域的相似性往往起主要作用。而隨著交往的加深,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也進一步加深,這時信念、價值觀和個性特征的作用就突出出來,甚至可能壓倒其他一切因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越相似,越喜歡”,而需要指出的是,這里面的相似性并不全是實際相似,而大部分情況下是“感知到的相似性”,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無論你進行公開場合的講話或者是日常工作的管理中,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構建你與聽眾,或者下屬的感知相似性,你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獲得最初始的喜歡,并通過這一“喜歡”誘因而制造影響力。
啟示二
人類因為視覺因素而造成的心理影響的比例高達70%以上,而人的天性本身中對于喜愛和諧美好的人或者事物,并對其加以積極性的肯定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就是說,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里“美即是好”。
在社會心理學里,針對“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已經在兩類文化中得到了探討:一是個人主義文化(北美)、一是集體主義文化(亞洲)。美國、加拿大、韓國的男女受訪者針對具有不同外表吸引力的照片進行評分。在這兩種文化中,高外表吸引力的人,相比不那么有魅力的人來說,他們都被認為具有更多文化所強調的特質。比如更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在面對高外表吸引力的人時就會更多評價其具有“堅強、勇敢、具有控制力”的特質等,而在更強調集體主義的韓國,則更多評價這樣的人具有“敏感、城市、慷慨、富有同情心”等。
也就說,當你的外表越符合你所在的環境對于“美”和“魅力”的期待時,你獲得的喜歡也會越多,總而言之,由于外表魅力所構建的殺傷力對于企業的領導者而言是最需要留意和悉心建立的,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部分的魅力不僅包括靜態的容貌、衣著,更包括動態呈現出來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然,究竟如何因地制宜的構建自己更富有吸引力的外表,關于這一大家都從心底默默關注的話題,我日后也會撰文再做深入分析。
啟示三
為什么我們每天會在各種媒體看到那么多的廣告和宣傳?為什么我們會因為微信朋友圈的出現而感覺人際關系被拉近了?社會心理學家用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謂多看效應解釋了這些現象。曝光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
心理學家扎榮茨(Zajonc)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一群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并且肯定受試者不認識畢業紀念冊里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看完畢業紀念冊之后再請他們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后,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在畢業紀念冊里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他把這個現象稱為“單純曝光效果”。本實驗顯現,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
人有許多自然的天性,比如趨利避苦、比如享受更舒適的生活、比如尋求伴侶,而獲得社會認同實際上也是人在自然天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為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模式不同,有的人喜歡將自己更多的曝光在大眾之下,而有的人則傾向于以保守的方式與大眾保持距離,這本都是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作為企業領導者或者公司管理者,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到,有些時候,崗位所賦予自己的使命就是通過你自己更多地曝光來制造喜好度和熟悉度,從而造成更大范圍的影響力。
當然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因為我們面向大眾曝光,利用“喜好”的影響力誘因,開始展示自我魅力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高壓力和被挑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被暴露最安全。人是一個充滿了,矛盾,迷茫,脆弱和不安的集合體,而每當這個時候,實際上我們都需要能有專業的人士在你旁邊協助你,給予你方法或者給你力量,《魅力發聲》體驗工作坊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是一個“粉絲經濟”的時代,而粉絲經濟的實質就是以消費者為主角,以情緒資本為核心,從而由消費者主導營銷手段。因此無論你是企業領袖、高管或者是自由職業者,實際上你獲得別人喜愛的能力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由“喜好”背后所產生的情緒影響力和經濟價值實際上是不可估量的。
詳情請關注:
公共帳號:羅博國際傳媒
新浪微博:@劉倬倫@羅博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