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商網報道,今天下午3時許,一架飛機墜毀渭南沙王大橋西,記者現場看到,現場濃煙滾滾,機頭和機尾墜落地上,相距500多米,至少兩人遇難,其中一人身上有疑似降落傘,渭南警方已開始維持秩序。從現場圖片看墜毀應該的是1架飛豹戰斗機。
據@G弓長口舍口舍M 發來了事故現場圖并稱,為了讓失控的飛機掉落無人區,兩位飛行員錯過了跳傘時間,壯烈犧牲。飛機尾部掉在村子里,機身落在了無人區。綜合研判,新浪軍事認為,這是一架剛剛出廠不久,正處于即將交付空軍前試飛狀態的殲轟-7A,此次墜毀為一等事故。
墜毀原因解析:飛豹低空飛行性能并不出色
從現場傳回消息看,渭南試飛院離事故現場很近,很可能在試驗飛豹B戰機。從目前得到飛豹墜機的照片來分析墜毀原因:飛機發動機和機身分開的地方如此致遠,(機身摔在村內,發動機摔在村外)摔機方式確實蹊蹺。新浪軍事分析以下幾點原因:1、發動機故障。2、飛機操縱系統故障,空中發生解體。
飛豹雖然是一款戰斗轟炸機,但軍方要求其機動性能能與最好的第二代戰斗機相當。因此,飛豹在設計時采用較大的機翼面積約55平方米,幾乎與美國第三代戰斗機F-15相當;加上出色的重量控制,飛豹空重僅約17噸;這使得飛豹的翼載比以機動性聞名的蘇27戰斗機還要小。
翼載是飛機重量除以機翼面積,即單位面積機翼所須承受重量。飛機進行機動時須由機翼升力提供加速度,所以在同等技術條件下,翼載越小的飛機,機動性能越出色。但翼載小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是有利條件,飛機在低空飛行時對風敏感,翼載小的飛機低空飛行時顛簸嚴重,不利于武器瞄準,低空安全性也不佳。所以,與蘇24、F111、狂風等采用小機翼、大翼載設計,突出低空突防性能的戰斗轟炸機相比,飛豹的低空飛行性能并不出色。
此外,飛豹特別突出航程性能,機翼還采用了較大的展弦比設計,降低巡航阻力。但大展弦比后掠翼的失速特性并不好,激烈機動或遭遇風切變時容易導致機翼失速。
飛豹戰機交付之前會做例行測試
殲轟7飛豹戰機,是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制的中型戰斗轟炸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制造集團與603研究所合作設計制造的一款戰斗轟炸機,其主要設計用以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該戰機于1973年開始研發,至1988年首次試飛,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其改良型殲轟-7A則在2004年公布。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
飛豹戰機具有以下優點:首先是作戰半徑大,可達1650千米。第二攻擊威力強。前機身右下側處裝有一門23-3型23mm雙管炮,備彈200發。全機載彈量5000千克,具有裝備大重量、大口徑武器的能力。可掛能以多種姿態發射的空空導彈。
飛豹戰機主要作戰使命是執行對地、海攻擊任務,具有一定的殲擊護航能力。該機可用于攻擊敵戰役縱深目標;攻擊交通樞紐、前沿重要海、空軍基地、灘頭陣地、兵力集結點等戰場目標;孤立戰場、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戰,以及執行遠程截擊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艇等攻擊任務。
飛豹戰機最重要的武器是C-801K/803反艦導彈,最多可帶4枚。兩個翼尖掛架可掛霹靂-5近距空空導彈。
飛豹戰機交付之前會做例行測試,做一些基礎的飛行動作,測試一下油耗等項目指標。
飛豹戰機事故不完全盤點
2009年7月19日,中俄“和平使命-2009”軍演,空5師15團一架殲轟7A飛豹戰機在吉林省洮南基地墜毀,2名飛行員犧牲;
2010年4月15日,海航6師一架飛豹戰機在浙江寧海墜毀,6師18團團長穆華及河南籍一級飛行員賴朝陽犧牲;
2011年10月14日,陜西蒲城,試飛院一架編號814的殲轟7A原型機在飛行表演時墜毀,前艙試飛員余錦旺犧牲,后艙飛行員在觸地前一刻彈射逃生;
2011年11月7日,海航6師一架飛豹戰機在浙江麗水墜毀,6師師長葉斌及山東鄒明籍飛 行員明健犧牲;
2014年6月5日,海航一架飛豹戰機墜毀于浙江義烏南部山區,2名飛行員犧牲。
(新浪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