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下班、休息娛樂……當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幾個聽起來不那么誘人,但卻貨真價實的情境里,要打破乏味的平庸,美食可謂必不可少。而且,細心的你或許發現,外賣,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美食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啦。
叫個外賣,換個活法
鍵盤、屏幕、鼠標、EXCELL、WORD、PPT……糾纏在這樣的加班空間里,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計。這時候,一大波美食也許就是拯救你的最好方式了。不是口味太過一般般的小飯館,也不是毫無營養、徒增肥肉的洋快餐,精致的餐盒里面裝著的是比家還貼心順口的味道……加班原來可以這么美好啊!
好不容易休個周末,打算去公園野餐?紫菜包飯、三明治面包之類的吃食實在太馬虎敷衍了,完全不符合你們一行注定高大上的氣質對不對?那就提前訂幾份好味、保溫,又方便攜帶的高級外賣吧,不必操心出行前早早起床做飯,也不必擔心怎樣裝盒,或者野餐后的杯碟如何收拾,直接送到野餐地……輕輕松松玩好無負擔。野餐原來也有這樣的享受……
更別提每天下班回家,面對廚房柴米油鹽的大眼瞪小眼了,鍋碗瓢盆一頓響,一個半小時后準時開飯,此時你顯然已經餓得前胸貼后背了。好在有外賣拯救你,手指輕敲幾下鍵盤,外賣小哥準時把帶著關切味道的美食送到面前,保準你見它比見誰都親。如果恰巧本身你就廚藝欠佳,是枚假廚娘,那么朋友來家里小聚,就更要新鮮出爐得的精品外賣來救駕了……
放在幾年前,去哪吃飯似乎還是個絞盡腦汁的事情,翻雜志、問吃貨求得一地,然后設計路線、驅車前往。但現在,精品外賣的興起讓你再也不必經歷繁瑣的過程,輕松地用手機下個單,美食分分鐘就送到面前,看起來實在是省時省力之選。
不得不承認,“叫個外賣”,早已不是粗糙簡單的果腹選擇了,它正在為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點亮一些新的幸福感呢。
叫外賣?自己做?算賬出真知
盡管“精品”、“外賣”看起來都是讓人花錢的詞兒,然而讓我們做一個計算,來看看自己做飯,真的比選擇精品外賣更省錢嗎?
首先是勾勒菜譜的時間,葷素搭配是必須的啦!然后去超市選擇食材。對,做飯自然是食材不能缺東少西,因此每樣都得買點。至于“食材能存放多久”這么心塞的問題我們姑且不做考慮。然后是回家烹煮食物。水電天然氣都是小錢,重點在于,那用來做飯的一個小時明明是奢侈的休息時光啊!更別提飯后還要洗碗了……嗯,單身王們還要另外考慮做多少菜的問題。《一人食》拍照很美,做起來可是真心難,做多了又難逃浪費的命運。
這么看來,選擇精品外賣明明就是寵幸自己的行為。它省時省力,又并不會太貴。更別提當食物打動你的胃時,那個從心底冒出的聲音了:“果然真心比自己做的好吃啊!”
于是,當傳統的鍋碗瓢盆越來越難以滿足今天的生活節奏時,外賣,尤其是高品質的精品外賣,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變遷。
生活方式變遷背后的外賣大戰
如果是外賣常客,就很難不關注美食外賣領域,它簡直就是與生活最息息相關的事兒了。2014年堪稱是幾巨頭分瓜市場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善于物流的大咖京東領投的“到家美食會”覆蓋了北京市及上海市的核心區域;阿里上線淘點點意圖再造一個o2o模式的淘寶;百 度在5月低調上線外賣App;大眾點評則在接受了騰 訊的兩輪共計12億美元的投資后,以8500萬美元入股外賣平臺餓了么。
看起來有點群雄爭霸大戲的意思吧?然而大咖們的動作雖然強勢有力,卻也因家業過大,沒有同用戶直接對接,導致無法照顧用戶的體驗。因此短暫不到一年之中,在2014年的年尾就頻頻出現“餓了么被立案調查、淘點點被責令整改”等新聞,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外賣平臺商家衛生、菜品質量等水平參差不齊,以及相應服務環節做不到位等原因。
但假如把視野收一收,則會發現一些身處在大環境之中,卻沒有瘋狂追求利益增長、始終保持品質的精品外賣。經營了五年的品牌“哥們兒de小館兒”(下稱“小館兒”)就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五年里它從店主一人采購、接訂單、菜品制作、配送等環節的單打獨斗,完成了擁有兩位合伙人、開設中央廚房、多家送餐中心、覆蓋北京五環內送餐區域(以及回龍觀、天通苑、亦莊部分地區),并且保持高口碑的華麗轉型。
如果從互聯網思維來看,它的確走得不夠快,同樣的外賣品牌在一年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里,就以病毒營銷博得了不少資本投資。但不同的是,“小館兒”一直在穩扎穩打,使得它沒有那些營銷品牌后續無力,短時間內就出現負面新聞、下滑勢態的現象。而這,或許才是大時代之下,精品外賣一條能走得長遠的可行之路。
美食必須“走心”
現在我們總在談互聯網時代。這話題乍聽起來有點大,離生活有點遠,然而事實上它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被互聯網思維改變著,比如動輒談數據流量、論病毒傳播,人人都成了互聯網狂歡大軍的一員,消費著彼此。企圖在人們的眼球中謀求商機,得到平地一聲雷帶來的利益。
然而,這真的是正確、可敬、能長存的嗎?我們不論太遠,只說說今天聊的外賣這一寸疆土。放眼望去,這兩年外賣市場上有多少個品牌迅速成為話題營銷事件?這里面的操作手段無外乎所謂“兵出奇招”,起個低俗的名字、搞個高冷的噱頭等等。一瞬間坐擁大量粉絲,大家帶著看熱鬧的心態而來,帶著看過熱鬧的心情而去。東西不好吃、粉絲會流失?沒關系,換個項目繼續炒,把食客當作看客就好了。
但讓我們縱向來看,如果不是本著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哪個餐飲品牌會真的持久呢?別談什么營銷理念之類冰冷冷的詞匯,數據擺在那里是理性的,但這世界總還該存有一些以溫情見長的事物。這里仍舊拿“小館兒”舉例吧,上一章節里的數據是列給一切屬于當下這個互聯網時代的人看的。人們在這里,規則無法回避,也無需回避。但在做到那些冷硬的規則的同時,小館兒幾年來更是以柔情的料理之心取勝。
“五年,手機24小時開機,休息不超過20天,行車里程超過26W公里。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各平臺回答問題超過60條,會議超過一個。”“小館兒“的主人之一賈欣發的微 博讓人挺感動,打從做“小館兒”第一天起,他想的就是怎么讓熱愛美食的人吃到真正好的食物。他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道菜從出鍋開始,它最美味的生命只有5分鐘。”也就是為了這5分鐘,他沒日沒夜地琢磨。
烹制食物至什么程度能保證外賣被帶到客人家中后,保持最好的口感?不同的菜式以怎樣的裝盒才最完美?保溫如何做得更好?訂餐平臺設計成什么樣是讓食客用著最舒服方便?這些問題如今說起來容易,真正的操作卻絕不是嘴上談談那么簡單。
于是到今天,“小館兒”擁有數十人的團隊、在北京城內開設了多家料理配送中心,以期讓食物能以最完美的狀態被享用。這些方法都不是當下時代意義上“聰明的”,甚至稱得上有點“笨”——為什么不搞些熱門話題、籠絡網上的大V,明明費用少、見效快。但這卻也正是小館兒最誘人、最值得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它的主人們想把生意做好,但比此更重要的是把食物做好,畢竟這兵荒馬亂的年月,總要有人去做那守護我們胃和心的角色吧——
盡管它沒扮演高大上情懷,只是樸素地做好每一道菜,但它來,你就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