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春運的日子里,內(nèi)蒙古集通鐵路全體干部職工以高度的責(zé)任感、使命感積極投身到春運戰(zhàn)場中,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鐵路職工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情懷,為春運奏響了一曲平安和諧的華美樂章。
春運站臺上演的真人版“敖包相會”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喲,你為什么還不到來喲?”草原民歌《敖包相會》唱遍祖國大江南北,而內(nèi)蒙古集通鐵路的千里鐵道線上,卻上演著一場真人版的“敖包相會”。
“K1382次列車接近,請做好上水準備。” 2月15日5時50分,電臺里傳來了接車通知。
集通鐵路大板車務(wù)段的張淑英和工友們?nèi)蔽溲b,列隊跨過站臺,準備為客車加水。5時58分,列車緩緩駛?cè)氪蟀逭荆然疖囃7€(wěn),身材瘦小的張淑英熟練地拉著笨重的膠皮管向列車注水口加水。
“李車長,趕緊收拾一下跟嫂子小聚一下。”幾個在餐車用餐的年輕列車員向列車長李振和說。雖說李振和表面憨憨一笑,心里卻像是踢翻了五味瓶:“春運以來,自己忙著培訓(xùn)、值乘、開會,在家休息的時間越來越少。兒子正備戰(zhàn)高考,媳婦除了照顧老媽和孩子外,還擔(dān)負著客車上水工作,家里外頭一肩挑。”
李振和是內(nèi)蒙古集通鐵路呼和浩特客運段的一位列車長,2015年他迎來了婚后的第18個春運。雖然和張淑英同為鐵路職工,可一個在車上、一個在車下,常年聚少離多。擔(dān)任旅客列車乘務(wù)工作的李振和回趟家得間隔8天,每次李振和出乘的列車停靠在大板車站的短短12分鐘,便成為兩個人短暫的“敖包相會”。
“餐車和臥鋪車廂缺水量加大,動作得快點。”“媽和兒子還好嗎?”李振和詢問著。“都挺好的。”張淑英一邊回答丈夫的話,一邊拔掉皮管,拽著皮管跑到下一節(jié)車廂的注水口處。
在同事的眼中張淑英是一個“女漢子”。平時,除了照顧即將備戰(zhàn)高考的兒子和年邁的婆婆外,作為上水員的她,一個班要完成18趟旅客列車、50多節(jié)車廂的上水任務(wù)、走行往返近10公里。
利用正在注水的間隙,張淑英為李振和整理了一下領(lǐng)帶。李振和關(guān)切地問張淑英:“我給你買的熱腳貼墊著嗎?”一邊摘下張淑英的手套,為她搓手。
6時7分,還有5分鐘列車就要開車了,此時張淑英正在為第4節(jié)車廂上水。李振和突然想起了什么,轉(zhuǎn)身離開。“媳婦,這個給你。”李振和不好意思地捧起了玫瑰花。張淑英開心地接過鮮花,嘴上卻埋怨丈夫瞎花錢。開車鈴聲急促響起,丈夫與妻子依依惜別,那一幕已成為千里集通線上的一道浪漫的風(fēng)景線。
緊急搶救情滿旅途
1月10日,開往哈爾濱的K1383次列車從呼和站出發(fā)不久,5號車廂的一名婦女突發(fā)心臟病,難受得臉色蒼白、呼吸困難。正在該車廂巡視的內(nèi)蒙古集通鐵路呼和浩特客運段列車長尚竹林知情后,一面疏散周圍旅客,組織緊急搶救,一面通知廣播尋找醫(yī)生。不一會兒,一名乘車醫(yī)生趕來相助,使旅客脫離險情。擔(dān)心旅客病情復(fù)發(fā),尚竹林又自掏腰包為她補辦了臥鋪,并安排列車員全程照顧,直至旅客平安到達目的地。事后,旅客專程將一面書有“勤懇敬業(yè)、助人為樂”的錦旗送到呼和浩特客運段,贊揚鐵路職工心系群眾、服務(wù)人民的高尚情懷。
春運志愿者父子兵
“阿姨,過年好,我是車站的春運服務(wù)志愿者,行李我來幫你拿。”滿臉微笑的宋宇寧接過沉重的行李箱與旅客一起走向候車廳。
宋宇寧是一名高三學(xué)生,這是他第一次參與到春運服務(wù)當(dāng)中。“我爸是鐵路工務(wù)機械段的一名職工,是他介紹我來的,一開始有點陌生,不敢說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勇敢多了。”
從春運開始,內(nèi)蒙古集通鐵路錫林浩特站啟動了春運“青春志愿行、溫暖回家路”志愿活動后,宋宇寧和爸爸第一時間報了名。父子倆并排站在“三品”檢查儀旁,眼睛盯著旅客和行李,只要看到拿大行李或行動不便的旅客,父子倆只要一個眼神交流,就知道該出手了。兒子打頭陣問詢旅客,介紹車站服務(wù),征得旅客同意后,兩人拿起行李并引導(dǎo)旅客步入候車區(qū)。父親宋旭輝說,“孩子在給別人提供服務(wù)中感受到了快樂。”
春運中的上水工
“客車1568次接近,上水員明白。”內(nèi)蒙古集通鐵路大板車務(wù)段上水員孫洪麗迅速套上羽絨馬甲、勞保大衣,戴上棉帽、棉膠手套,拿上工具出場。厚厚的包裹,讓她走在男同伴之間,很難辨認出她是一名女工。
“不穿厚點不行,夜間作業(yè)那叫嘎嘎冷,一出門就打透了”她一邊走一邊說。“一個夜班16趟客車,一趟客車在外面呆半個小時,23點左右1519、1520、T302三趟車腳跟腳的進站,需要在外面連續(xù)作業(yè)兩個來小時,穿這么厚都快凍僵了”。
客車停穩(wěn),孫洪麗和伙伴們迅速插水管、擰閘、放水,作業(yè)緊張有序。但上水管總會崩掉幾回,他們需要反復(fù)關(guān)閘、重新插管、再開閘放水。孫洪麗在加固上水管時,管線忽然崩掉,飛濺的水柱瞬間噴灑全身,等她重新加固好水管,站起來時,衣服濺濕處已凍成一層硬冰,帽子、手套、鞋面上也全是冰。她說:“這是常事,我們都備身衣服,把濕衣服換下來放暖器上烘干,再濕了就再換。”。
各車廂上滿水后,帶班組長用電臺匯報:“客車1568次上水完畢。”客車緩緩啟動,車上的旅客或許正喝著一杯熱茶,正吃著熱乎乎的泡面……那涓滴細流中飽含著上水工的辛勞,默默無私地陪伴旅客走在回家的路上。
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一年四季寒暑假日春秋,當(dāng)您坐在電視機旁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時,當(dāng)您和朋友聚會享受快樂時,當(dāng)您在家賴在床上享受冬日暖陽時,在千里集通線上有這樣一群人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仍堅守在崗位上,只為每一位旅客能“安全、方便、溫馨”出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集通鐵路人。(王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