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許多國資企業、上市公司、互聯網巨頭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紛紛進軍P2P領域,特別是銀行,從去年年初的3家發展到目前的11家,發展速度之快,為原本熱鬧的P2P平臺再添磚加瓦。
據悉,今年或將有超過30家銀行進入P2P行業。
大撥銀行軍陸續涉足P2P行業,在不少投資者看來,這是一種趨勢,更像是為魚龍混雜的P2P行業增添了金融正規軍的色彩。不過,從去年銀行系P2P的表現來看,他們中的大多數還處于試水階段,無論是從上線速度還是體量都與P2P相差甚遠,但無論如何,銀行系國字招牌的背景確實不容小視,銀行系和草根系的角逐,現在說勝負依然為時尚早。
多家銀行強勢進軍P2P行業
目前銀行系P2P有11家,分別是國家開發銀行參與投資設立的開鑫貸和金開貸、招行小企業“E家”、平安集團的陸金所、包商銀行的“小馬bank”、民生銀行的民生易貸、蘭州銀行的e融e貸、江蘇銀行的融e信、寧波銀行的投融資平臺,恒豐銀行“一貫”以及齊商銀行的齊樂融融E平臺。
銀行業憑借其光鮮的背景涉足P2P行業,看上去比草根P2P更可靠。加之受年底P2P平臺“跑路潮”影響,投資人完全可以適機選擇銀行P2P,畢竟相比草根P2P,銀行具有最大的風控優勢,安全性更有保障。
但實際數據顯示,盡管銀行“高富帥”,但它仍不能滿足所有投資人的需求,銀行P2P雖高于存款利息,但與P2P理財收益相比,還是相差甚遠。相較于陸金所這樣的高大上平臺,更多草根投資人更喜歡像三益寶這樣周期短,投資靈活,收益可觀的平臺。
銀行系門檻高、收益低,草根平臺更受推崇
從投資門檻來說,以銀行系代表陸金所為例,其起投資金為1萬元,相比三益寶網貸平臺200元即可投資的門檻來說,可以說是毫無優勢的。
如果說傳統的金融投資玩的是大手筆高額投的話,那么如今的互聯網金融則是輕裝上陣,利用的整合中小投資人的碎片化市場,以求眾匯汪洋。如三益寶這樣的小額分散投資就具有門檻低、靈活性和流動性較好,人人皆可參與。
此外,據推算,同樣的資金量在三益寶這樣的p2p平臺平均投資收益可達12%-18%,這對于比較重視投資收益的用戶而言,P2P平臺理財產品收益更具誘惑力。而相對的,像陸金所這樣年收益不到10%的大平臺來說,并未顯出多少優勢來。
另外,說到安全保障,有著國資背景的銀行系縱然值得信任,但像三益寶這樣全面風控的平臺也不顯遜色。專業化的風控團隊,平臺對于企業的絕對控股,超500萬的風險備付金以及避免平臺跑路的第三方資金托管的模式,都代表了未來P2P網貸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