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尤其是在選擇奶粉時,家長們是謹慎再謹慎,只要是經濟條件允許,大多數父母傾向于購買高價的進口奶粉,而根據調查顯示,家長們選擇洋奶粉首要原因則是其認為,洋奶粉質量有保證。
然而事實卻是,近年來被爆出質量丑聞的洋奶粉品牌越來越多,奶源污染、貼牌混亂、檢測超標等問題不斷,讓消費者們大失所望。信任危機和國產乳企的崛起,讓洋奶粉品牌接連受挫,為了整頓進口品牌的市場亂象,政府也加強了對進口嬰幼兒食品的監管力度。隨著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的臨近,社會對嬰幼兒奶粉安全的關注度又再度迎來高潮,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洋奶粉品牌卻又再度爆出安全問題……
德國媒體曝光中國熱銷奶粉質量問題,14款洋奶粉檢測結果堪憂。
德國產的嬰幼兒奶粉向來是洋奶粉中高質量的代表,近年來倍受中國父母的追捧,一些家長甚至不惜付出高于海外市場3、4倍的價格搶購德國奶粉。然而,近日德國媒體公布的一個奶粉質量檢測結果,卻給國內消費者們帶來了沉重的一擊。據德媒報道,某德國專業檢測機構不久前對14款主流嬰兒奶粉進行了評測,多款中國市場熱銷產品,評測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其中只有2款產品得到了較好分數,6款產品剛剛及格,而另外4款產品質量則完全不及格!
評測結果顯示,某德國熱銷奶粉品牌旗下兩款產品中均發現了高含量的氯酸鹽,已經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在2007年制定的每日容許攝入量(ADI),而其他產品也存在有害油脂、氯酸鹽殘留、細菌污染及產品包裝標注上的各種缺陷。
自新西蘭奶粉神話因肉毒桿菌事件幻滅之后,德國奶粉產業也接連受挫 。
輿論與監管齊出擊,國產奶粉質量卻大幅提升。
洋奶粉品牌問題是在近年來才陸續曝出,而國產奶粉品牌的挫敗顯然來得更早一些,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市場整頓歷程,目前看來,國產奶粉的質量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大有翻身之勢。自2013年政府出臺乳業新政以來,兩年的時間里,國產奶粉進步飛快。這期間,政府不遺余力整頓國內奶粉行業,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一大批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而以伊利、圣元等實力乳企為代表本土奶粉品牌的優勢便得以顯現。
加之國內輿論環境的緊迫感促使,按照目前的行業準則來看,中國乳品標準已經躍然成為全球最嚴標準,在政策的高壓和實力乳企的革新下,奶粉品質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近日剛剛榮獲了“2014年度質量優秀獎”的圣元集團便在全年的月月抽檢活動中做到了產品質量次次合格,成果十分可喜,而圣元旗下的優博系列奶粉也憑借著進口奶源、仿生配方等優勢成為最可信賴的安全嬰幼兒食品代表。
圣元用事實向市場說明了如今國內知名品牌的奶粉與國外正規廠家生產的嬰兒奶粉在品質上已經沒有差別,優質進口奶源和先進的生產系統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在營養配方上,圣元旗下的優博等系列奶粉會比洋品牌更加適合中國寶寶的體質,加上高性價比等優勢,相對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優勢。如今在我國二三線城市,圣元的市場占有率居高不下,明顯高于洋奶粉品牌。鑒于國產奶粉品牌的大好形勢,圣元近年來也加強了對內部資源的管理和整合,并購多家國內乳企完善渠道和市場布局,線上線下齊頭并進,而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建設的現代化嬰兒奶粉工廠也將于近日投產,可謂風頭正盛。
乳制品行業的供應鏈長,從牧場管理與奶源收集,到產品研發與生產加工,再到質檢出廠與運輸管理、經銷商管理及零售等環節,流程繁瑣,管理漏洞也相對較多,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致產品安全事件,引發企業的輿論危機。因此,業內人士呼吁,國產奶粉企業應更多地投入心血到供應鏈的銜接和管理上,最大限度封鎖漏洞,用“品質“二字重燃國內乳粉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