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平臺不要只看廣告效果
P2P本質是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如果一定要我分哪個多點,我覺得金融成分占70%,互聯網占30%,可是目前的99%平臺都顛倒過來了,大部分用互聯網的思維去營運。舉例子:新平臺為了拓展人氣,前期的標的補貼1-3個點給投資人,等達到一定人氣后降息;請名人、知名網站、甚至著名頻道著名節目訪談來提高知名度;行業論壇行業微博微信,打著普及知識的旗號,實為利益驅動。
新手也好老手也罷,要有自己的見解
不光P2P行業,在國內,跟風是一大國情,看到別人賺錢了,大家一窩蜂上,死的絕對是那些跟風,人云亦云沒自己見解判斷能力的人。我的投資理念是一定要自己研究過的,自己看得懂的,適合自己的,切毋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每個人的學識、經歷、條件不一樣,沒條件的該怎么做呢?我覺得?如果沒有能力精力去研究,就跟隨有能力的且值得信任的人。那些懂點皮毛只看表象不看實質的人,可能通過網絡看了某個新聞或某個帖子,就愛充當大神吸引眼球,這些人當娛樂娛樂就好。
市場上的P2P從公司背景分,可以分:銀行背景的,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背景的,VC介入背景的,普通公司創建,夫妻店或幾個人組成的,并不是說銀行背景的國資背景的就肯定沒問題,普通公司的就不行,關鍵是你要多看細節,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本質了還需要挑出哪些適合你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陸金所:出了名的黑,不過P2P行業需要感謝它,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P2P黃埔軍校,不用多解釋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了。
有利網:這家的CEO我跟他曾經面對面的長談幾個小時,人品不錯,很實在,但我覺得他還缺乏點魄力,處理問題上不夠細心,整個團隊非常年輕,最近某個擔保公司出了點問題,焦頭爛額,希望他能挺過來。
紅嶺創投:CEO老Z人品也非常不錯,我很佩服,我雖然沒跟他謀面過,但通過媒體的披露,是個非常有魄力人品非常棒的人,出了那么大單的違約,二話不說先墊付。
三益寶:最后說說這個“后生”平臺,雖然上線時間短知名度低,但是平臺的控股模式倒是很獨特,加之是一家專業的P2C平臺相比P2P平臺風險上大大降低,因為是剛上線的平臺會有一些讓利活動,豐厚的收益率吸引了大批的新老用戶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