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大集團對外發布稱證大微金融產業規模已超地產成主業。就在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被稱為豬都能上天的風口時,證大集團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布局完成并實現規模化發展。證大集團董事長,被稱為基金教父,金融大鱷的戴志康告訴記者,證大在微金融的布局完成其回歸金融主業的戰略構想,隨著互聯網時代產業變革的加劇,證大也將以全新的姿態打造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投資集團。
P2P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證大提前完成布局
從2010年起,證大集團陸續在小微金融領域展開投資布局,作為銀行助貸業務的深圳證大速貸小額貸款、以扶植農村經濟的海門證大農村小額貸款、以P2P撮合平臺為核心業務的上海證大財富,北京捷越聯合,目前,證大系的微金融公司貸款規模150億,管理資金超百億,員工超2萬,在全國建立了100多個分支機構和網點,服務百萬級客戶。
。
“我們認為每個個人都有價值和信用,只要是勞動力,就有他的價值。關鍵在如何準確識別和評估一個人的勞動力價值,做到這一點,便不再需要借款人提供任何資本層面的抵押擔保。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模式。”畢業于五道口金融學院的戴志康對小額貸款的信用審核有著深刻的理解。隨著阿里、騰訊等BAT互聯網巨頭對金融行業的滲透,戴志康表示,P2P行業將一改過去魚龍混雜的態勢,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一大批有科技、有資質、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將淘汰一批草根企業,只有真正掌握核心金融玩法的公司才能生存。不過雖然競爭態勢加劇,這位金融行家毫不掩飾對這個行業的樂觀“在中國,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再加上城市白領,數量是千萬級別的,中國有3000萬到5000萬人有這樣的借款需求,這是萬億級的市場,未來中國將有最廣闊的P2P市場。在金融產業所有的方向里,我最看好P2P”實際上不光是在金融產業里,戴志康多次在公開場合稱,微金融是最好的事業。
根植于大眾化需求布局互聯網產業
熟悉證大的人士都知道,證大作為國內極具特色的民營企業,在二十年發展的歷史里一直伴隨著前瞻、創新的基因。曾有人評價說,想判斷接下來什么行業最火,就看戴志康在做什么。除了微金融產業,聚集了眾多資本與資源的互聯網行業自然也是證大集團不會忽略的領域。目前國內最大的音頻分享平臺喜瑪拉雅聽,便是證大在互聯網領域的經典之作。
這家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公司,專注于手機電臺平臺的運營,激活用戶已突破1億,日活躍用戶達500萬,平臺上播主數量逾5000名,共創建24萬檔欄目,二百萬條音頻節目,每天累計播放2000萬次。節目內容涵蓋有聲讀物、新聞、音樂、脫口秀、教育培訓、外語講座、兒童故事、健康養生等。
與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投資基金不同,證大集團對互聯網產業的投資有自己的邏輯。“我們對于互聯網產業的投資,側重于結合大眾需求,進行現有產業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內容生產。”
戴志康認為互聯網的高度發展正在改變各個行業,這是傳統企業轉型的機會。也是傳統企業相比于純互聯網企業所擁有的優勢。成功的互聯網項目往往是既深刻地理解行業,又深刻地理解互聯網。同時,互聯網讓溝通、分享、傳播變的非常容易,那么最后稀缺的必定是真正的好內容,類似像喜馬拉雅聽這樣的內容平臺,一定會鎖定大量的用戶。基于這樣的判斷,證大已經布局完成的有電商代運營項目、O2O生活服務類平臺、汽車后市場移動應用等。
“本質上,我們在互聯網或者其他產業里布局投資,是為了給證大的互聯網金融尋找產業入口,金融服務和產業結合,才有意義,否則就是純粹的數字和資本。”
縱觀證大集團目前的布局,不難發現,戴志康接下來想做的就是綜合金融服務+互聯網產業投資。
社會效益第一理想情懷不改
在回答如何選擇投資行業的問題時,戴志康表示,在證大的評價體系里,經濟效益從來不能脫離社會效益存在。證大集團從來不做只有經濟效應的事情。最有經濟效應的產業和品牌,往往根植于最有社會效益的行業里。證大集團選擇項目,不做“多我不多,少我不少”的事情。
“如果我本身創造的這個產品,不能給大眾提供更好的生活,不能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那我寧愿不做。”戴志康說“幾年前,我說證大要回歸金融主業,但我們沒有做保險,做銀行。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向,但我們首選做微金融,這是可以體現我們的價值觀的。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是為富人,為大企業服務的。但是真正需要發展的廣大社會底層人士,底層創業者、小微企業,它們沒有得到應有的服務和幫助。所以我做小額貸款,我做微金融。”
實際上,誕生于2005年的證大喜瑪拉雅美術館,是國內最早啟動的民營美術館,至今已運營十年。大觀舞臺,是國內投入最多的民營劇場。在浦東如火如荼大建設中,證大作為社區建設者,不僅僅創造了生活的空間,還填補了許多文化生活的內容。解釋做這一切的初衷,戴志康解釋說,我把我自己作為社區的一員,我把我自己的需求作為大家的需求,然后去實現它。
“證大在很多領域都是這樣,做先行者??赡茉S多人覺得我們不賺錢,但企業不是一個賺錢的工具,我追求的也不是做一個有多么會賺錢的企業。當然,我們需要有商業上的成功來支撐我們的事業,所有很多時候也是一個平衡。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拾柴火,讓更多有社會效應的事業發展起來。”戴志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