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物流網絡設施本身就不完善,幾乎所有的快遞公司都難以將觸角延伸到村一級,因為這樣建設起來非常的不經濟。相比城市人口的密集分布,農村人口較為分散,一個一兩千人口的村莊走一遍可能就是十幾公里,在非平原地區就更是如此,這就會使得配送成本非常高,完全談不上效率。并且這種物流體系往往是單向的,返程空載率較高,這就更進一步抬高了成本。而對于支付,則一方面來自于農村金融網點布局的不完善,更多的則是農民對在線支付完全陌生,很少人具備獨立操作的能力,而且他們也對這一支付方式也存在著天然的不信任感,一下子讓他們接受網銀、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并不太現實。
基礎設施的問題并非不能解決,而是由于經濟發展規律和水平的制約我們長久以來沒有很好的作為。其實更為重要的是人們消費意識和消費習慣的問題,這些方面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近幾年,隨著寬帶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農村的迅速普及,加上一大批返鄉務工人員的積極推動,廣大農民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已經逐漸不覺得陌生了,但要讓他們的消費行為與京東電子商務接軌則還有一道很高的門檻。
不過事情都有兩面性,障礙之所以稱為障礙是相對于我們采用原有的運營思路和供應鏈體系而言的,面對新市場我們需要有新的思路,要創新突破。將我們為城市規劃的物流網絡體系放到農村固然是沒有效率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在一些關鍵的倉儲節點和配送節點充分利用現有的鄉村設施,例如信息服務站、小賣部、小超市等,或是一個更為可行的方案,而在解決支付以及農村消費習慣的問題上,他們同樣也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我們看到在農村越來越多的代購點,包括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推廣的農村服務站都是在這些方面有益的嘗試。
農村電商是一個和城市完全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地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水平等都決定了農村電商一定會有著和現有電商形態迥異的東西,而這些迥異的東西正是能否在這一市場上立足的關鍵因素。相比近乎于空喊口號的刷墻和大篷車,真正地去沉下心來去了解他們的商品選擇偏好、習慣的購物流程,可以接受的服務方式和水準等是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欲得人心者必須先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