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身上的最后一件衣服,終于在3月10日被扒了下來:應用、續航、定價和首發地都塵埃落定,未上市便先火。有聲音認為Apple Watch并不算完美,在場景、交互上還存在軟肋。很少有人懷疑它會獲得大賣。如果它被市場接受,將成為最成功的、進入全球消費者市場的智能硬件——如果智能手機不算狹義的智能硬件的話。Apple Watch對于智能硬件的價值,幾乎等同于iPhone在智能手機的價值。在眾人翹首以盼中,智能硬件時代,2015年才真的到來。
智能硬件創業叫好不叫座的兩年
智能硬件進入大眾視野,是2012年:Google Glass面世。這一外觀獨特、極客范兒十足的眼鏡,讓可穿戴設備成為熱詞。Fitbit、Jawbone為代表的手環風靡一時,中國2014年更是出現手環爛大街之勢。智能家居佼佼者Nest被Google收購、運動攝像頭GoPro上市、Dropcam進入Google懷抱,這些成功案例不斷鼓勵著智能硬件創業大軍,還有商業化程度較低的創客(Maker)群體。
2013-2014年,中國的智能硬件創業者蠢蠢欲動起來。從手環到手表到眼鏡,從家電到門鎖到路由器再到電視盒子,從汽車到自行車再到無人機,創業者們絞盡腦汁想著要讓各種物體智能起來,方式是讓它們聯網要“互聯互通”,讓它們具有APP可以“遠程交互”,都在講要“整合后端服務”“大數據挖掘”“互聯網免費硬件”“粉絲經濟”這些故事。為智能硬件服務的平臺如雨后春筍出現:云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平臺、芯片解決方案、營銷平臺、眾籌平臺……
遺憾的是,不論是從融資成功案例,還是市場銷量來看,智能硬件在過去兩年都算不上成功,出現了產品跳票、眾籌刷榜、巨頭抄襲這類多不堪回首的問題。回頭看并沒有出現Nest這樣的出貨量上百萬的創業硬件項目,進入C輪的智能硬件項目寥寥無幾。賣得最好的是79元的廉價手環,或者智能秤……中國名氣最大的智能硬件DJI,與智能硬件本身并沒有多大關系,它只是一個會飛的照相機。Google Glass的日漸式微直接給智能硬件潑了一盆冷水,工程師思維的產品是當前智能硬件創業項目的通病。中國智能硬件大潮,一直未曾到來。
智能硬件創業大潮被Apple Watch帶來!
Apple Watch來了,它的銷量出來還要假以時日,但從輿論來看Apple Watch已經被大眾消費者關注,它成為一款成功的消費電子產品的概率極大,與Google Glass當年一直處于試驗內測狀態并不一致。對于智能硬件行業來說,Apple Watch不只是有巨大的啟發意義,也有巨大的引領和帶動效應。
一方面,Apple Watch注重外觀、設計和品牌,而不是所謂的智能功能,回歸“手表”本身,不正是大部分智能硬件項目急缺的嗎?工程師主導的智能硬件看上去很酷,可以記錄這個,可以控制那個,要大數據要云計算要遠程醫療服務,這些對普通消費者用戶基本無價值,他們也不關心。這些項目都無法回答“用戶為什么要為你的智能買單”這個問題。另一方面,Apple Watch的大賣可以教育市場(小米做各種智能硬件有一定市場教育效果,但與Apple還不在一個量級),帶動Android Wear設備市場。Apple Watch大賣可推動智能硬件供應鏈、屏幕材料電池芯片諸多技術升級,進而帶動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還有,Apple在智能硬件上交互如何做、應用如何玩、產品如何設計,都是不少創業者包括小米在跟隨的,現在Apple Watch出現自然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榜樣”。
年前有人說“智能硬件必須得火了”,投資者、創業者和產業鏈對它的爆發都是翹首以盼。蘋果仿佛就是那只報喜鳥一般,來了如何讓人不興奮?“中國智能硬件團隊都在等老大哥蘋果的動作”,這是去年一個活動上創業者說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現在,Apple Watch來了,智能硬件創業大潮或許真的到來了。當然,Apple Watch不過是跟引線,產業本來已經準備多時,今年又有一些外因助推,比如兩會政府支持創業、支持新型科技、重視人工智能,都將對智能硬件大潮起到正向作用。
不只是創業者,云計算平臺該高興了
Android和iOS面世之后,最先成功大企業不是什么明星App,而是做App分發的應用市場,創業者的預算相當一部分進入了渠道。智能硬件并沒有“分發市場”的存在,渠道也是比較分散的。不過,與應用市場對應的穩賺不賠的玩家,是大平臺,云計算平臺、互聯互通平臺、營銷眾籌預售試用平臺還有芯片解決方案商等等,其中云計算平臺將明顯受益。
2014年出現大量面向智能硬件的云計算平臺。
一類來自互聯網巨頭。騰 訊旗下有騰 訊云、Q Q物聯和微 信互聯平臺,百 度旗下有百 度Inside、dulife、百 度Home,阿里旗下有阿里物聯平臺,還有京東智能云。這些云為智能硬件提供互聯互通能力和基礎計算資源。
騰 訊云比較具有代表性。移 動用戶基礎、社交屬性和大數據是騰 訊的優勢,這幾點對于智能硬件開發者而言都有較大的吸引力。騰 訊云2014年推出了專屬的“智能硬件云”,面向智能硬件提供專屬服務器、專用對象存儲服務、高性能數據庫和大數據處理服務,提供Q Q和微 信的社交能力、關系鏈和ID接入資源。讓智能硬件可以跟社交網絡結合,實現游戲化和社 會化,簡化交互方式降低研發部署成本。現在picooc和樂心醫療手環等明星產品已經接入了,Apple Watch首批支持微 信并且在發布會重點介紹,說明了騰 訊在智能硬件中的位置。騰 訊在3Q大戰之后走向開放, 想要做一個繁榮的生態,對云平臺很重視。馬化騰在兩會所倡導的“互聯網+”描繪的是一個萬物互聯時代,每一個設備都是云計算平臺的“用戶”,云平臺自然會積極卡位智能硬件。
另一類來自傳統家電大廠,力度最大最積極的是海爾的U+智能平臺,除了讓智能硬件可以控制自家家電之外,還提供孵化投資、互聯互通等服務。第三類是垂直的技術平臺,如訊飛語音云。最近在創業者中的宣傳都還挺多的,看來大家都想抓住這波正在起來的大潮。
如果智能硬件大潮真正來臨,萬物互聯時代不再是空話,云平臺自然會坐享其成:設備就是它們的用戶,設備越多,它們的服務被使用越多,價值就越能得到體現。
文| 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