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民習慣了互聯網,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就有了新的契機,農民的交易模式和消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而京東的宣傳和引導,更是把農村電商的概念傳遞到了鄉村的各個角落。
在“買”上面,農村買貨,無非是趕大集、小賣部,或去縣、市的商場、超市,渠道少,不方便,但現在情況已有所改變,對品牌和正品的訴求在加強,這是電商的機會;村民不熟悉網購,怎么降低網購門檻呢?在宿遷的朋友介紹,京東的玩法很有趣,犄角旮旯幾乎無處不在,既設立了網購代理點服務窗口,提供桌椅、電腦、倉庫等配套設備,還給鄉村推 廣員、代購人員相應的“白條”消費貸款的權限,提前墊付,并在村委會、公示欄等介紹下單、售后流程,還專門為村鋪上wifi,告知村民熱點賬號、密碼及客戶端二維碼,宣傳單、橫幅、宣傳車講解、調頻喇叭廣播等,相當熱鬧。這種方式看起來很LOW,卻非常有效。
相比來說,“賣”上面更關鍵,是農村增收點,不解決收入問題,買就成了擺設。怎么增收呢?這方面,淘寶等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各地成長起來的淘寶村早已是現象級話題。對此,京東也進行了很多探索,比如農村地方特產、商品直供和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之前與阿克蘇、高碑店等建立直供基地,除了這些,其實還要幫農副產品實現品牌化增值,在規?;⒓s化上提升,這樣從上游的種子、化肥等農資到下游的種植、加工全部打通,這恰恰是農副產品的短板。
最后則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利用大數據工具,準確對市場行情給出預判,避免出現過去一窩蜂似的盲目跟從現象,給農民 生產生活提供建議參考,引導農民發展種植、養殖,調整產業結構,少走彎路。農民收入有著落了,自然在網購消費方面就有了主心骨,農村電商雙向流動的局面才會打開。
農村電商還處于投入期
所以說,發展農村電商是一個系統,一個鏈條式的生意模式,又具有一二線城市不同的特征。如果只是喊個口號也罷了,要想真正在這個廣袤的市場里扎下根,難度大,周期長,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劉強東之所以趕在春節的檔期在宿遷發起座談會,將市、區縣、鄉鎮政府及各個村委及鄉村推 廣員匯聚在一起,看得出來是動真格的,而非做個樣子。
農村電商還處于一個摸索期和投入期,先把覆蓋全國的網絡建立起來,有了骨架之后,再讓血肉豐滿起來。從京東公布的數據看,2015年要新開業500家縣級服務中心和1000家京東幫服務店。截止目前,后者已經覆蓋了6萬個行政村,服務中心配送區域輻射3000個村莊,共招募了2000多名鄉村推 廣員。江蘇宿遷是京東在全國農村設立的一個示范區,春節前已簽約了134名推 廣員,全面覆蓋128個行政村,算是一份試驗田。
中國發展農村經濟,一直走搞試點的方式,農村電商也遵循這個方式。這也是劉強東重視老家宿遷農村電商發展的原因,畢竟農村電商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還不宜采過快的擴張方式。京東的各項創新舉措,為農村電商業務不斷前進開辟了道路。